四月花博行的第一天,天氣熱到爆,加上人潮大爆滿,快速結束觀賞行程的我們快閃離開花博現場
臨時起意來到兩人都很想去,但一直忘了它的存在的《剝皮寮歷史街》
因為是臨時起意,完全沒做功課,憑印象只知在龍山寺附近
假日的龍山寺,人潮好像少了一點,偌大的廣場小貓只有二、三隻
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指示牌明顯告訴我們《剝皮寮歷史街》怎麼走
果然,一右轉沒多久,巴洛克式的建築就出現在我們眼前,好壯觀啊!
這天天氣不知為啥會爆熱,想找家冰店吃個冰來消消熱氣,怎知整條街找不到半家
唯一算起來比較清涼的店家就屬這家【木瓜牛奶專賣店】了
店裡不大,但人氣很旺,內用、外帶的讓老闆和老闆娘的手一直沒停下來過
牆上的menu口味不多,但還是讓我們難以選擇
櫥櫃上擺放的可都是各式各樣貨真價實的新鮮水果,讓人看了都舒服
食尚玩家和艋舺裡的馬如龍可是店裡的活廣告,四處都是他們都海報
《綜合果汁》$:60
這杯《綜合果汁》味道非常香,喝在嘴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好味道,
我和Ping邊喝邊猜裡面放了哪些水果偏偏就是有一種非常熟悉的香氣猜不出來,
那種感覺就是你明明知道它是什麼,卻說不出名字的討厭感
最後我們二個放棄了,好好享受這杯好喝的果汁比較重要
《西瓜原汁》$:80
這杯西瓜原汁也很不賴,喝到的都是西瓜本身的甜味,連渣渣都喝得到,非常的原味,果真很棒
喝完清涼的果汁,走出戶外又是一股熱浪,真想大喊~我的媽媽咪呀!!
好囉~我們真的要開始來逛逛剝皮寮歷史街
一整個看不到盡頭的巴洛克式走廊,好有fu啊~
第一站: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成立起緣請看這裡: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立起緣
一進入屋內,首先看到的介紹古代私塾的大小事
這桌椅比較像現代小學的桌椅,古代應該沒這種桌椅吧!!
玻璃櫃下的書,每一本都是有歷史的,珍貴的很
原來我們俗稱的磚頭,學名叫做”顏只磚”
讀完了私塾,再來就是要進行科舉,科舉還有三步曲呢!!
這裡說的是台灣科舉的發展,以前台灣教育風氣尚未風行,清代還為台灣設有”保障名額”
一連串有關科舉的介紹,比以前課本上讀的有趣多了
以前考中科舉的人,為了酬謝祖先都會在家門或宗祠前豎旗、掛匾來,用來表現中科舉的榮耀
現場還播放著教師節的祭孔大典
私塾之後,就演變進化成書院囉!
金榜題名中狀元後,就可光榮回故鄉啦!!
這三輪車在以前可是往來台北與萬華之間的計程車呢!!
咱家Ping姐在幹啥啊??
拿起電話、按下紅色按鈕,就可以聽聽剝皮寮的故事囉~
這裡可以看看以前人家的生活方式
我們二個跟著桌上的字條耍白痴,真的很搞笑
看看以前剝皮寮多元的行業,和現在已經隨著時代演變而消失的行業
這一個是介紹因為生活需要的不同建造出來的房子
這個木屋是可以拆開,再依圖解拼回去的哦,有機會可以去體驗一下自己完成完蓋房子的樂趣
看到這,我才知道,原來牆的表情不只有一種,不是永恆不變的
這裡也可以玩玩各個老街的排列,考考自己的組織能力
來吧~咱們來和剝皮寮一起拍張照,1、2、3~咔嚓!!
來看看現在的地名在以前是什麼有趣的名字吧~
艋舺=>當然是大家熟悉的萬華囉~大稻埕=>現今的大同區!!
干豆門、江頭=>關渡;滬尾=>淡水!!
八芝蘭=>士林;水返腳=>汐止
那~剝皮寮這個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
小博士解釋的很清楚哦!!
功夫妹也有另一種說法!!
怪獸也出來說話啦!!
自己動手翻翻看
和郊商做生意,進口的東西除了樟腦丸、木材、米、糖、布帛絲綢,還有金銀紙耶!
接著我們要來聽聽艋舺的故事囉~
艋舺是萬華的舊地名,是平埔族凱達格蘭語「獨木舟」的意思
昔日平埔族使用獨木舟載運貨物在此地與漢人交易,所以出現「艋舺」的地名
嘉慶以後,艋舺成為淡水河流域重要的出口貨物集散中心,
「臺北第一街」之稱的貴陽街又叫蕃薯市街,為艋舺興盛的起點
而「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諺語更顯示艋舺是當時北臺最繁榮的地方
淡水河流域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相當多,現場還有戎克(船)的縮小版,站上不去用大風大浪就搖晃的很
逛完室內,我們來到後院
來玩玩釣瓶子吧!!
Ping的功夫還不賴,一次就成功,可是我怎麼沒印象我小時候有玩過這個??
彈珠台,好復古的造型,有著濃濃的古早味,大家應該都有玩過吧?!
來玩大富翁
現代版的骰子和現代版的道具,雖然失去了一點古早味,但是能找回失去的童年歡笑還是快樂的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非常的棒,結合了娛樂和教育,把古代的事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
將剝皮寮的歷史以老帶小遊街來解說,非常適合一家大小來這玩一玩、看一看
體會一下以前人家的生活,和現在的我們是有多麼大的不同
逛完鄉土文化中心,我們要走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
人家是艋舺一日遊,我們是艋舺半日遊
這裡,有沒有給他很面熟??沒錯、沒錯,這裡就是Geta大仔的家啦~
進來這裡,我和Ping都超興奮的,因為我們出現在電影場景裡了
這裡的每一地方、每一個角落,都讓來到這裡的我們興奮不已
好像自己也變成電影裡的主角,和他們一起出現在這裡一起打鬧、歡笑
門崁上的『忠義』兩字,至今仍讓我印像深刻
牆上的劇組照片,又讓我再一次回到【艋舺】裡
往後走,開始出現有關【艋舺】這部電影的介紹
所有有關【艋舺】的事,全都寫在這裡頭了
原本這裡保存的不是只有Geta大仔的家,還有其他的場景
可惜的事在我們還來不及參觀前,就拆掉了,只留下Geta大仔的家供我們回憶
以前,我們都不知道電影是怎麼拍成的,以為一切都是輕而易舉搭景而來的
看了現場的片場介紹,才會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完全一部電影是一件困難的事,我終於懂了
這些都是在電影裡出現過的”武器”,不過都是仿真品,不俱傷害力,但看起來就像是真的一樣
這些又是引起現場大家一陣共鳴的話題~演員的服裝
我仿彿看到蚊子、和尚、白猴、志龍、阿伯、小凝又回到了這裡
不過我們還是笑說,衣服這樣吊著有點怪,還好當時不是農曆七月~^0^
這裡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張照片、每一個地方,在在勾起我重看【艋舺】這部電影的慾望
是該找個時間好好再來欣賞這部難得精緻又好看的國片了
跳出在【艋舺】莫名的思緒裡,我們繼續逛大街去
忽然覺得Geta大仔的家和這裡好像是二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重新整理後的剝皮寮老街,乾淨又清爽,卻少了一點古早味
這一整面牆的彩繪,活潑又生動,可愛極了
原來ㄈㄨˊ ㄌㄨˋ ㄕㄡˋ長這個樣子啊!!
這裡的老街感覺和【臺灣故事館】很像,但新穎了一點,不過還是有淡淡的懷舊味
有趣的是污水處理蓋也變成了旅社的介紹,真的是物盡其用
來看看少數幾間有開放參觀的旅社吧!
這間旅社房間很小,適合單人住,優點是有附衛浴,缺點是裡面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
咱家Ping姐住108號房,有需要請call xxxx-xxxxxx
這家銀樓的飾品都是復古型的,比較適合我阿母那一代
鐘錶行、電影院、五殼雜糧這裡通通有
門口有二個看板,原來是客家電視台也來這拍片了
這裡展示的五殼雜糧可都是真的,也是具有教育義意的一種示範
不管是五殼雜糧或是米店的老闆,好像都喜歡這種辦公桌椅,因為電視上都是這樣演的…
帳冊、記事本,看那時鐘就知老闆是好野人
這裡也是同一部戲【醬園生】的劇中場景
【醬園生】是在客家電視台17頻道播出,我們一直說回來要看,但出了剝皮寮就忘了這件事了
好大的二個醬桶,站在它們旁邊,我都變苗條了~呵
走到後方,這裡有整個空間圖和釀造步驟的解說
看看這棵穿牆而過的大樹,雖然沒有我們在吳哥窟看到的壯觀,但也已經相當驚人了
說到吳哥,我的遊記不知何年何月才生的出來~
來到後院,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濕氣味,有點淡淡的醬香味,這裡也是【醬園生】的拍片重要場景之一
劇中演員的人形立牌,雖然我一個也不認識,但我還是想看部電視劇,可惜啊可惜…
另一個污水處理蓋介紹的是『永興亭』
逛完了剝皮寮歷史街,走在長廊上,享受片刻的寧靜
口渴了,來杯青草茶吧~
看現場的廣告介紹,就知道這家人氣有多旺,不過我和Ping都覺得味道太淡有點可惜
我還是比較喜歡台南口味的青草茶…台南,等等我喲~
相關介紹請看這: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